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启用交通财会信息系统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5 14:44:10  浏览:915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启用交通财会信息系统的通知

交通部


交通部办公厅文件
厅财字[2003]22号

关于启用交通财会信息系统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我部财务司与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交通财会信息系统已经初步建成,现决定投入试运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交通财会信息系统是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处理交通财会信息的一个计算机应用系统,使用该系统将有助于我部及相关单位的报表数据处理与财会信息查询。

  二、目前,交通财会信息系统已经建立并下发各相关单位的报表有6类26套,其中:预算类1套(中央部门预算)、行政事业类决算5套(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报表、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类与事业单位所属境外企业类年度会计报表、港航公安单位年度决算报表、公路养路费收支情况报表)、基建类决算1套、专项资金类月报与决算10套(车辆购置税收入统计月报表、港口建设费征收月报表、车辆购置税费汇总决算报表、港口建设费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水运客货运附加费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公路客运、货运附加费收支决算报表、公路运输管理费收支决算报表、港口建设费基本建设财务指标表、车购税内河支出基本建设财务指标表)、信息类4套(交通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报表、地方港航规费收缴情况表、交通事业财务会计信息报表、交通财会人才信息报表)、指标类5套(交通税费收支主要指标表、交通企业财务主要指标表、交通基本建设支出主要指标表、交通部部属事业单位财务主要指标表、交通企事业单位财务评价指标表)。

  三、各联网单位应根据本单位性质与业务内容,认真按期填报上述相关报表。

  部分单位已于2002年12月份在部财务司培训期间填报了本单位2001年度有关报表,请按程序要求予以确认后正式上报。尚未填报2001年度有关报表的单位,请抓紧补报。

  为了检验该系统并同时建立数据库,请各单位将本单位2000年度有关报表一并录入上报。

  以上工作,请于2003年2月底以前完成。

  四、交通财会信息系统运行网址:

  由原http://:202.95.14.155

  改为http://:218.106.168.8

  五、为了保证该系统的安全运行,根据系统管理要求应对各单位使用该系统的人员进行用户身份确定。用户身份分为以下三类:

  1、用户管理人员。拥有该系统中涉及本单位管理的全部权限。每个单位原则上只设一个用户管理人员。

  2、上报审批人员。仅拥有审核批准上报报表的权限。

  3、报表录入人员。仅有录入报表数据的权限。

  鉴于用户管理人员责任重大,各单位应安排责任心较强的同志担任,上报审批人员原则上由本单位财务机构负责人担任。上报审批与报表录入为不相容工作岗位,原则上不得由同一人兼任。

  请各单位于2003年1月底前确定本单位的用户管理人员,并以正式函件报部财务司,由部财务司在该系统中统一设置。上报审批人员和报表录入人员由本单位用户管理人员负责设置。

  六、根据部财务司与用友公司签订的合作协定,与部联网的一级单位利用该系统可以免费增加本单位所属一级单位为报表录入单位,如果需要增加本单位所属二级及二级以下单位为报表录入单位,则需与用友公司联系另行解决。

  请各单位于2003年1月底前将本单位所属一级单位名单以正式函件报部财务司,由部财务司在该系统中统一设置。

  七、根据部财务司与用友公司签订的合作协定,用友公司保证在工作时间内接到我方及所属一级实施单位故障报告或咨询后4小时内给予响应和处理;节假日期间保证48小时内给予响应和处理。服务方式为在线服务、电话及传真指导、邮件咨询邮件、现场处理等。

  电话指导: 010-62986688-1356、5703、5237

  传真:010-62988220(注明交通部项目)

  现场处理: 如在线服务、电话及传真指导、邮件咨询不能解决,用友公司将派专人或指派当地用友分支机构现场处理。

  八、希望各单位结合交通部建设交通财会网络的总体思路,研究提出本地区、本单位的财会网络建设方案,经批准后予以实施。并尽早解决本单位计算机硬件、软件等问题,保证财会部门能够方便地利用国际互联网完成财会报表报送任务。

  九、各单位要抓紧做好有关财会人员使用该系统的培训工作,保证本单位相关人员都能够利用该系统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十、根据有关规定,该系统暂不能传递涉密数据信息。各单位要注意严格把关,既要积极利用该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又要妥善处理好有保密要求的数据信息管理问题。

  十一、各单位在使用该系统中有何问题,请及时与部财务司或用友公司联系:

  1、填报报表业务问题,请与部财务司相关业务处联系。

  综合处负责国有建设单位基本建设财务决算报表及人才库报表。联系人李爱民、张跃民,电话:010-65292908、10。

  公路处负责车辆购置税费等公路专项资金报表。联系人邹治宇,电话:010-65292906。

  水运处负责港口建设费等水运专项资金报表、港航公安单位报表及非部属事业单位所属企业报表。联系人孙静,电话:010-65292903、64。

  事业处负责部属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报表。联系人胡荣明、付兴华,电话:010-65292901、61。

  2、对该系统进一步开发、完善以及加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请向部财务司综合处反映。

  3、在使用该系统中遇到具体操作问题时,请向用友公司咨询和反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办公厅(章)

                    二○○三年一月十六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抓好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工作的通知

建设部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抓好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工作的通知





建建[2000]8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肃查处建设单位规避招标或搞假招标的行为,禁止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转包和违法分包的做法。”为认真贯彻落实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抓好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的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今年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严格执行《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大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的力度,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继续做好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工作,深入开展专项治理,争取在整顿建筑市场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的工作目标是:㈠招标工程均按照法定的方式、程序和方法规范运作,力争使应招标工程的招标率、应公开招标工程的公开招标率达到100%;㈡严格执行法定程序,依法应办理施工许可、工程质量监督、强制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的工程均达到100%;㈢无证承包、越级承包,以及转包、违法分包和“挂靠”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㈣建立健全有形建筑市场的运行规则,并力争使三分之一左右的有形建筑市场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三分之一左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信息联网。

  二、工作任务和要求

  为实现今年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的工作目标,各地要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㈠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和贯彻“两法一条例”,依法推行并规范工程招标投标活动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要研究制订学习、宣传和贯彻《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落实。要通过多种方式,广泛组织宣传和培训,使所有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做到知法、守法,监督管理部门做到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培训工作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要依据《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完善配套的管理办法,做好相关法规、规章的清理和修订工作。《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即将颁布,要据此抓紧建立工程招标代理制度,开展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资格认定工作。继续做好工程招标投标统计考核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

  要强化建设市场的执法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水平。各地应切实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

  ㈡进一步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推动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机制的建立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1999年全国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工作座谈会的部署,将有形建筑市场建设的重点转到抓规范、抓管理、抓监督上来。凡依法应招标的建设工程,除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铁路、公路、水利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都应当进场交易,实行属地进入、有关部门共同管理;有形建筑市场的服务功能要与政府监督职能分离,实现政事分开,有形建筑市场的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具体的评标、定标等活动,严禁向业主推荐投标单位,重要岗位人员应定期轮换;要探索并推行科学的编标、开标、评标、定标等办法,防止出现招投标弄虚作假等现象;要建立和完善评标专家库,严格专家评委的资格审查,并实行动态管理,以确保评标的客观、公正;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有形建筑市场的收费批准手续,收费一般应按宗确定,不宜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收取;要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增加工作透明度。

  要加快有形建筑市场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抓紧组建全国工程建设和建筑业信息网。各地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排出时间进度,增加必要投入,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到今年底,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有形建筑市场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三分之一左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工程信息联网。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工作进度应再快一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监察部门,组织力量,对本辖区内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规范情况,《招标投标法》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于10月底之前写出专题报告。

  ㈢继续做好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工作,认真开展专项治理

  建设部办公厅、监察部办公厅已于今年3月10日印发了《建设部、监察部关于2000年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工作安排意见》。各地要针对当前严重扰乱建筑市场秩序、影响工程质量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一是规避招标和搞假招标的问题;二是违反法定建设程序,不依法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强制监理的工程不依法实施监理的问题;三是无证承包、越级承包和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问题。要建立健全投诉、举报的受理和查处制度,抓住典型案例,一查到底,依法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公开曝光。

  今年9月,建设部将组织开展综合执法大检查,并将会同监察部对开展专项治理和受理投诉、举报案件的查处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要总结和推广一批在制度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典型经验。

  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开展深化建设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

  要解决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化建设体制改革。建设部遵照朱镕基总理关于“改革、整顿和规范建设市场”的要求,去年组织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出了深化建设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今年又确定了河北省和上海市、沈阳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其他省市也应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推动建设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年四月十七日


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关于印发《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


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关于印发《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锡署发(2010)180号


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行署各委、办、局:

《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已经行署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0一0年九月二十六日

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元上都遗址及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 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 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设立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督促、协调正蓝旗、多伦县和盟直相关部门开展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工作。委员会设保护管理办公室,代表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具体负责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及管理工作。                

正蓝旗和多伦县的公安、建设、文化、国土、环保、交通、水利、农牧业、林业、电力、通讯、工商、税务等部门和遗址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认真履行保护文物的职责,积极配合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 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经费纳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积极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社会捐赠、国际援助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资金。

第六条 《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是元上都遗址实施保护、管理和利用的依据。《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经批准公布后,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七条 《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的要求,应当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

《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应当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相衔接,应当与正蓝旗上都镇的城市总体规划、正蓝旗和多伦县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正蓝旗和多伦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正蓝旗、多伦县以及遗址的遗产区、缓冲区所在的乡(镇)编制的各种专项规划,应服从《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要求;专项规划如需修改,应经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同意并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八条  元上都遗址由《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划定的遗产区、缓冲区组成。元上都遗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16°9'50″-116°11'40″,北纬42°20'52″-42°22'13″。

遗产区范围的四至边界为:东起大敖包东侧的山丘(高程1423米),沿山脊线向南,经上都河水坝、砧子山东北侧山丘、接砧子山山脊线至南炮台主峰(高程1482米);南自南炮台主峰至土墨图敖包;西自土墨图敖包,经额金敖包、沿山脊线至葫芦苏台敖包(高程1452米);北自葫芦苏台敖包(高程1452米),高程1417米山丘,查干敖包,经乌和尔沁敖包林场南侧苏木界,沿高程1474山丘山脊线,至大敖包东侧的山丘(高程1423米)。

缓冲区范围的四至边界为:东起松树沟-查干淖尔胡德嘎公路,沿黑风河河道、多伦县与正蓝旗间的行政边界,经白彦敖包、长仙敖包、狐仙敖包、老北沟、南喇嘛井子,沿马圈子沟山脊线至西大山山脊;南自西大山山脊,沿双敖包梁山脊线、多伦县与正蓝旗间的行政边界,至大石头场山丘(高程1358米);西自大石头场山丘,经上都镇至桑根达来公路,嘎尔敖包、卧牛石山、格根敖包、乌布尔满哈西侧山脊、哈尔其台阿,至乌和尔沁敖包林场以西的山脊;北自乌和尔沁敖包林场以西的山脊,沿阿土台敖包山、扎格斯太淖尔、浩力图淖尔、热木图淖尔、混德楞布拉格、胡斯台布拉格以北山脊线,接五一种畜场北侧苏木界,至松树沟-查干淖尔胡德嘎公路。

第九条 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对象包括遗产区内的上都城遗址、铁幡杆渠遗址、砧子山墓地、一棵树墓地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分布于遗产区和缓冲区范围内的草原特色环境景观与蒙古族居民的敖包及其祭祀传统。

第十条 《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应按照遗产与环境的组成要素性质实施分类保护。保护要求和保护重点如下:

(一)位于遗产区范围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上都遗址”属于不可移动文物中的考古遗址类,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执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保护与管理措施。保护重点为分布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区4593.49公顷范围内的宫城、皇城、外城、东关厢、南关厢、西关厢、北关厢、铁幡杆渠、砧子山墓地和一棵树墓地的全部遗址遗迹,保护遗址完整的空间格局和所有呈现蒙汉民族在城市规划设计方面融合的特征要素。

(二)位于遗产区和缓冲区范围内的草原特色环境景观属于自然性质,按照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保护管理。保护重点为该范围内的“乌和尔沁敖包(山)”、“闪电河湿地”、“浑善达克沙地”、“黑风河”以及湿地、沙地和草甸草原的特色景观,保护具有蒙古族民族文化意义的圣山、圣水,以及反映元上都历史环境的蒙古高原东南缘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

(三)位于遗产区和缓冲区内的诸多敖包群以及蒙族居民的敖包祭祀传统属于遗产地环境中有机演变性质的文化景观,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多元性的宗旨和《西安宣言》背景环境的要求实施保护管理。保护重点为分布于城址周边的、具有代表性的乌和尔沁敖包、阿土台敖包、昌图敖包、无名敖包B 、大敖包、无名敖包C、小园山敖包、乌兰台敖包、额金敖包、无名敖包A 、哈灯台敖包、乌拉敖包、一棵树敖包等共13处,以及敖包祭祀活动传统的全部程序与文体项目。

第十一条 上都城址(含宫城、皇城、外城、东关厢、南关厢、西关厢、北关厢、铁幡杆渠等遗址遗迹)、砧子山墓地和一棵树墓地应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公布遗址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管理规定;实施遗址保护、考古发掘、遗址展示与诠释设施建设的规定性要求,执行建设活动与旅游活动的限定性要求。

第十二条 草原特色环境景观的遗产要素按照《元上都遗址生态环境与特色景观保护规划》的专项要求实施保护与管理措施,划定自然山水和湿地、沙地、草甸3种草原特色景观的保护范围,明确需要保护的自然地理景观要素和特色植物品种,制定并实施具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三条 敖包群及敖包祭祀传统按照《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中的专项要求实施保护与管理措施。其中:敖包群按照不可移动文物实施保护与管理,敖包祭祀的全部程序与活动项目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传承措施,包括体育项目的摔跤、赛马、射箭,以及弹唱项目的蒙古长调、呼麦、地方民歌以及服饰、语言等相关要素的技艺传承措施。

第十四条 禁止在元上都遗址的遗产区和缓冲区内进行任何危害遗址安全、破坏景观或污染环境的建设活动。严格控制元上都遗址各类保护区划内的建设活动和设施设置。

第十五条 在元上都遗址保护范围内不得擅自进行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禁止一切破坏、损坏文物和危害遗址的行为;禁止移动、拆除、污损、破坏保护设施;禁止取土、挖沙、开窑、挖塘、建坟等破坏地形地貌的活动;禁止从事产生工业粉尘、废气、废渣、废水、噪声等环境污染的生产活动。

在该范围内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以及相关科学研究项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并向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备案。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在元上都遗址内从事文物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以及科学研究活动。

在该范围内从事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科研工作的单位在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向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通报情况,提供出土文物清单、成果报告和保护意见。发掘出土的文物及时移交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收藏。

在该范围内拍摄电影、电视剧(片)、专业录像或专业摄影涉及文物的,应依法取得批准文件,并在文物管理人员的监督下进行。

第十六条 元上都遗址遗产区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所有建设项目(含农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它改、扩、新建工程)必须符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要求,在体量、规模、色调等方面与遗址的景观相协调。其选址和设计方案均应经文物考古部门勘探和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审查同意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相关程序报批。

该范围内的各类建设项目,所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十七条 元上都遗址缓冲区内的其他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要求,确保遗址及其环境的安全、完整,以及协调的视觉空间和草原环境的特色。建设项目报批程序参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要求执行。

第十八条 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会同正蓝旗和多伦县的建设、国土、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和遗址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做好遗产区和缓冲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保护元上都遗址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草原特色景观。

第十九条 元上都遗址按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要求,实行国家、省、世界文化遗产地三级监测和国家、省两级巡视制度。监测方式包括日常监测、定期监测、反应性监测;巡视方式包括定期或不定期巡视。

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应当加强对元上都遗址各类遗产要素的日常监测,鼓励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多部门合作的监测,形成记录档案,妥善保管,并提出日常监测报告,报自治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日常监测的内容包括元上都遗址遗产区内的所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状况、遗产区和缓冲区内的自然与人为变化、周边地区开发对遗产本体及其环境的影响、游客承载量等。监测标准应根据遗产保护管理要求、针对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十条 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在发生危及元上都遗址安全的突发事件,或发现元上都遗址存在安全隐患时,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向旗、县人民政府和自治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 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应当积极开展元上都遗址世界突出普遍价值的诠释、展示与传播工作,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元上都遗址世界突出普遍价值的诠释与展示应当遵循有利于接近和理解、注重依据、保持价值、保证真实性、维护可持续性、兼具包容性和广泛性、坚持持续研究和培训的原则。

元上都遗址的诠释设施应当符合《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的要求,并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属性相协调。

第二十二条 元上都遗址的遗产区、缓冲区内实施服务项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并维护当地居民的权益。

元上都遗址的遗产区、缓冲区内实施服务项目设置,应符合经批准实施的《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

所有经营户,必须按规定的营业地点和营业范围营业,不得擅自移位和改变经营范围。

第二十三条 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应当按照《元上都遗址及其环境保护管理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元上都遗址保护区内的环境容量和游客接待规模。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文物的法律、法规,为保护遗址做出重大贡献的;

(二)发现元上都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

(三)对遗址的保护、建设或管理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或做出突出贡献的;

(四)在元上都文物面临破坏危险时,抢救文物有功的;

(五)长期从事遗址保护和管理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按照有关法律追究刑事责任:

(一)盗掘元上都遗址;

(二)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元上都遗址遗迹的;

(三)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走私元上都遗址出土文物的;

(四)盗窃、哄抢、私分或者非法侵占元上都遗址出土文物的;

(五)其他妨害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由锡林郭勒盟文体局负责解释,正蓝旗、多伦县人民政府执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